何赛飞痛批戏曲界现状,古老的豫剧给出了标准答案
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,表演形式载歌载舞,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。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、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,约有三百六十多种,传统剧目数以万计。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,逐步形成以“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评剧、豫剧”五大戏曲剧。
中国戏剧台上风光无限,在台下却面临着生存危机。5月21日的《戏聚高平·擂响中华—中国梆子大会》上,一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晋剧演员张军波表演了《清风亭》,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肯定。
主持人白燕升介绍了张军波的现状:在省团当了五年临时工,月工资1500元,三个孩子和妻子在老家,为了补贴家用,张军波演戏之外还要开网约车和送外卖补贴家用,生病时也坚持上台,妻子几度试探提出离婚。
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听后哭着说,自己能感受到张军波是真的从骨子里热爱戏剧……接着何赛飞一边擦眼泪一边怒斥:“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、文化奖,几百万几千万,花那么多钱拍一台戏得了奖以后,放在仓库里面,老百姓也看不到,戏呢!钱呢!到哪里去了!”
中国曲艺家协会被网友们拉出来顶雷,虽然相声没少跟戏曲学习,可戏曲界和曲艺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。相声小品评弹评书,几个名腕名角就可以撑住场子,但戏曲界不行,行头、布景和道具花费不菲,靠的是集体创作表演。
曲协一年经费预算有上千万不假,但放在戏曲界可能排一部大戏都不够,而曲协还要把钱去搞青少年曲艺大赛、牡丹奖、地方曲艺扶持、曲艺老前辈关怀以及曲艺学科建设等一堆项目,根本不够花。戏曲界也有自己的协会,叫中国戏剧协会,但面对行业的系统性衰退,一样是弱小可怜又无助。
豫剧,唯一不用国家补贴就可以养活自己的剧种
京剧形成于清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(1840-1860),在徽戏、秦腔和汉调合流的基础上,吸收借鉴了昆曲,京腔的特长,赢得了中国“国剧”的称号,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深刻印象之一。
京剧有1000多个剧目,常演的有三四百个以上,演出内容主要是历史故事,文化性较高。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学识,不了解历史故事,观众们在旋律婉转悠长的京剧演出面前可能会一头雾水,坐了半天连说的是什么内容都没明白,“我是谁,我在哪,我要干什么?”
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,全国各省份除了西藏和海南都设有京剧院,其中也包括中国台湾。但如果国家真的取消了对京剧的补贴,各地京剧团是否能存在都是一个问题。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在纪录片《京剧·八答苍》中说:“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京剧团能自己养活自己。”
当别的地方戏发愁后继无人时,豫剧舞台却从不缺年轻演员。全国范围内,豫剧有200多个专业院团,2000多个民营院团,从业者不下10万人之众,成为中国戏曲界的一大奇观。
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,发源于河南开封,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创新而来。河南建国后简称“豫”,河南梆子就改叫豫剧。豫剧和黄梅戏吐字清晰,不带字幕基本也能听懂。豫剧对初学者也很友好,没京剧那么多的表演形式,一点天分,再加后天稍许努力,平日里就可以哼出几句。折子戏与整本戏,彩扮与清唱,专业院团与民营院团,地头与剧场,在除了麦忙和秋忙的河南大地上,豫剧演出随处可见。
豫剧既有秦腔的豪放粗犷,又有黄梅戏越剧的委婉动听,既可以唱帝王将相,又可以唱才子佳人。既有高亢悠扬的包公戏,又有婉转悠扬的小清新。既有民族大义,又有家国情怀。欢天喜地的有《抬花轿》;哀叹悲凉的有《大祭桩》;大快人心的有《铡美案》;不畏强权的有《七品芝麻官》;歌颂爱情的有《泪洒相思地》;保家卫国的有《花木兰》;弘扬主旋律的有《焦裕禄》《朝阳沟》……
上世纪90年代,由于市场不景气,“戏曲消亡论”,“夕阳艺术论”的提法沸沸扬扬;豫剧团发展也遭遇困境,戏曲演员转业转行,戏曲事业走入低迷状态,戏曲的出路在哪里?好在河南人从小耳闻目染,群众基础摆在那里,豫剧是刻在河南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豫剧团新编了许多新剧目,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,反映人民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想。
大剧团靠政府资金养活,不温不火。小剧团东奔西走,填不饱肚子。省级、市级的大剧团就跑到农村一线演出,名家名角带着团里的年轻人送戏下乡、下村,一方面剧团的演出机会多了,收入问题也能得到缓解。另一方面,给年轻人露脸的机会,解决人才断档的问题。
大众传播就是,你不过来那我过去
九十年代初,最耀眼的是山东卫视、贵州卫视、云南卫视和浙江卫视,他们是最早上星的省级卫视。河南台的前身是是1969年9月15日开播的河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,直到1996年上星播出后才正式“变身”为河南卫视。
不仅比不上前辈,就连后辈很快被甩开,次年才上星的湖南卫视初出茅庐,便缔造了《快乐大本营》、《玫瑰之约》等在青年群体中颇有影响力的节目,一时间开启了国内电视行业的百花争艳的局面。
《梨园春》开播于1994年,节目创始人周迪君是河南台的老牌编导,依托河南历史悠久的豫剧文化,创办了戏曲节目《梨园春》。最早的梨园春是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,邀请各地戏曲名家登台献艺,节目并不局限于完全是豫剧,京剧、曲剧、越调、梆子、黄梅戏都有展现。
1998年,《梨园春》就大胆采用了全国海选的形式,全民海选唱戏、竞赛打擂,思维超前。到了1999年,节目组大胆创新,在原有节目形式基础上,又增设了戏曲小品或相声、戏曲MTV等节目形式。2018年6月《梨园春》迎来第 1000期节目,被吉尼斯认证为: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。
作为地方戏,豫剧演出并不局限于河南。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、北京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,而且每家都有带头人和看家剧目,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。漯河市豫剧团知名演员李金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在3月18日安徽阜阳临泉县范集社区演出,每场观众至少有一两万人。很多人提前带着午饭、晚饭赶到现场占座,不少距离远的戏迷组团拼车住旅社,只为看一场戏。
看似人山人海,年轻人却没几个。进了城的年轻人,虽然也喜欢豫剧,但没有可以看戏的地方。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、河南豫剧院院长,国家一级演员李树建在快手上有句经典言论:“专业院团作品要顶天立地,民营院团作品要铺天盖地。”豫剧要发展,2000多个民营院团的力量不可小觑。
既然年轻人都进城了,豫剧也不能落下。自2016年起,豫剧连续三年进京展演,赢得了业界的肯定和大量观众。文化部在全国剧种普查时,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,豫剧的网络点击量排第一位。河南豫剧到北京的三次展演月,2016年网上的点击总量是3.5亿,2017年上升到4.5亿,2018年则达到了7.3亿,成绩是越来越好。
如今豫剧已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了,官方花个几万几十万请得到,在农村搭台唱戏也有很多人听,感兴趣的还可以上抖音、去快手看直播。豫剧没什么架子,毕竟,戏曲要想传承,首先得传播出去。
演员的日子不好过,光靠奉献精神是不够的。回到一百年前,有本事的演员能成角儿,甚至开宗立派,再现戏曲盛况。没本事的演员,就改行干别的去吧。用补贴去营造一个幻象,终究是哄人开心的。
以往文章:
中国同意向泰国转让部分高铁技术,泛亚铁路(东南亚段),走你!